
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性论著,在整个中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该书中阐述的理论,一直以来指导着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,是学习中医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读物,也是现代学习中医时必读的医书之一。顾名思义,“内经”是讲内科方面的疾病,据《隋书 艺文志》记载,除了有《黄帝内经》外,还有一本《黄帝外经》。这两本书是姊妹篇。
那么,在“内经”之前为什么要冠上“皇帝”呢?原来,皇帝是古代的帝王,姓公孙氏,又因他生于“轩辕之丘”,又名“轩辕氏”,再因建国于有熊,又名“有熊氏”。他战胜了蚩尤以后,成为天子。“因有士德之瑞”,土色黄,所以称“皇帝”。本书假托皇帝一问,医学家岐伯一答的形式来论述,因此冠以“皇帝”二字。
《皇帝内经》现分为两本书,一是《黄帝内经素问》,简称《素问》;二是《灵柩经》,简称《灵柩》。《皇帝内经素问》中的“素”字,可作根本解释;“问”就是皇帝问岐伯的意思。《灵柩经》中的“灵柩”二字,明代名医张景岳有这样的解释:“神灵之柩要,是谓灵柩。”人身属于阳的精气叫神,属于阴的精气叫灵,是说这本书论述了“神”与“灵”的关键扼要的内容。
翻开典籍,我们常常可以看到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;翻开名著,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中药名字跃然字里行间;打开电视,常常可以看到“五禽戏”仍在老百姓中间流传;来到民间,常常听到种种中药的传说;走到医院学校,常常碰到教师在讲解“杏林”、“悬壶”的由来;走遍名山大川,到处可以看到“阴阳太极图”的图形。在中医药宝库里,到处都充满着文化与学者气息,种种中药、种种中成药,或者一方一法,都会留下种种传说,充满神奇。